狗狗皮膚病完整攻略|從搔癢到紅腫,飼主必懂的診斷與照護重點

狗狗總是活力滿滿、毛茸茸惹人愛,一旦當他們出現皮膚搔癢、脫毛或紅疹等狀況,不少毛爸媽就開始緊張:「是不是過敏了?還是感染黴菌或寄生蟲?」

別擔心,這篇就是為你準備的狗狗皮膚問題懶人包!

從常見症狀到診斷方式,再到日常照護與治療選擇,我們會用最簡單的方式,帶你快速搞懂狗狗皮膚病的全貌,幫助狗狗早日找回舒適、健康的毛皮生活!

目錄

狗狗皮膚病常見症狀與初步判斷

當狗狗出現搔癢、脫毛或皮膚紅腫時,許多飼主常感到困惑:是過敏、黴菌,還是寄生蟲?狗狗皮膚病種類繁多,症狀也高度相似,若無法及時辨識與處理,容易惡化為慢性皮膚問題。

以下將帶你認識幾種常見的狗狗皮膚病症狀與觀察重點,協助飼主進行初步判斷,及早就醫、正確處理,是守護狗狗皮膚健康的第一步。

1. 搔癢行為頻繁:搔癢是最常見的狗狗皮膚病徵兆,狗狗會用爪子抓癢、舔舐、甚至啃咬特定部位。若行為頻率明顯增加,代表皮膚可能已出現過敏或感染。需特別留意的是,過度抓癢容易造成皮膚破損,引發紅腫、滲液或細菌感染,加重原本的問題。

2. 皮膚出現異常突起:狗狗皮膚上的突起變化,可能暗示著不同型態的皮膚病,這些突起可能單顆、成群出現,建議拍照記錄形狀、大小與分布情形,提供獸醫參考。

  • 斑塊:與周圍皮膚顏色或質地不同的區塊
  • 膿包、水泡:含液體或膿液,常伴隨紅腫疼痛
  • 粉刺、結痂:毛囊阻塞或傷口癒合所形成
  • 肉芽組織:慢性刺激或發炎反應造成的增生

 

3. 皮膚顏色改變:狗狗健康皮膚應為粉紅或淺棕色,若出現以下變化,可能是皮膚病的警訊,建議定期觀察狗狗的腹部、腋下、耳後等部位,掌握皮膚顏色變化。

 

  • 發紅:常見於過敏或局部發炎
  • 變黑(黑色素沉澱):可能與長期摩擦或慢性炎症有關
  • 蒼白或發黃:亦可能與全身性健康問題相關

 

4. 毛髮異常脫落或變稀:當狗狗皮膚健康出現異常,毛髮狀態通常也會受到影響,脫毛除了可能是皮膚病,也可能與內分泌異常或營養不均有關,建議盡快找獸醫檢查,找出原因。

 

5. 毛髮或皮膚產生異味:健康狗狗的毛皮應該只有輕微體味,但若聞到惡臭味、霉味或酸味等異常氣味需特別留意,這類氣味通常來自耳後、腹部或腳縫。

6. 透過觸摸進行日常檢查:除了視覺觀察外,飼主可藉由觸摸狗狗身體來發現早期異狀,例如小腫塊、粗糙皮膚或抓傷部位,平時多觸摸有助於掌握狗狗的「正常狀態」,更容易在異常時第一時間察覺。

 

狗狗常見皮膚病種類

狗狗的皮膚問題多半從小地方開始,例如持續搔癢、皮膚紅腫、毛髮稀疏等。了解狗狗常見的皮膚病種類,能幫助飼主及早辨識異常,以下是8種常見的狗狗皮膚疾病及其症狀:

1. 寄生蟲叮咬(跳蚤/壁蝨)

原因:跳蚤或壁蝨叮咬引發搔癢與發炎,部分狗狗會出現「跳蚤過敏性皮膚炎」反應。

常見症狀:劇烈搔癢、紅腫、丘疹、過度舔舐導致脫毛、嚴重時出現皮膚增厚與色素沉澱

2. 細菌性感染(膿皮症)

原因:當狗狗皮膚受傷或過敏時,皮膚屏障受損,常見皮膚表面細菌入侵造成感染。

常見症狀:結痂、脫毛、出現膿包或膿皰、搔癢與局部紅腫

3. 黴菌感染(皮癬)

原因:黴菌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真菌,透過接觸或環境污染物傳播。

常見症狀:圓形脫毛區、紅腫、結痂、局部搔癢

4. 脂漏性皮膚炎

原因:皮膚油脂與角質代謝異常,可能為原發性疾病或其他問題的延伸表現。

常見症狀:油膩皮毛、大量皮屑、明顯異味、皮膚紅癢發炎

5. 食物過敏

原因:對飼料中的某些成分(如牛肉、雞肉、乳製品、穀物)產生過敏反應。

常見症狀:搔癢(尤其是臉部、耳朵、腳部)、紅腫、脫毛、慢性耳炎、嘔吐或腹瀉

6. 異位性皮膚炎

原因:對環境中過敏原(如塵蟎、花粉、黴菌)產生過度免疫反應,具有遺傳傾向。

常見症狀:乾癢、脫屑、皮膚增厚或變黑(常見於耳朵、腳部、腋下、腹股溝等部位)

7. 內分泌性皮膚病(甲狀腺功能低下/庫欣氏症)

原因:內分泌系統異常導致新陳代謝失衡,進而影響皮膚與毛髮健康。

常見症狀:軀幹對稱性脫毛、皮膚變薄、皮膚色素沉澱、反覆感染

8. 自體免疫性皮膚病

原因:狗狗的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皮膚細胞,為較少見但需留意的皮膚病類型。

常見症狀:水泡、潰瘍、脫毛、結痂

 

狗狗皮膚病治療方式

當狗狗罹患皮膚病,飼主最關心的無非是:「該怎麼有效治療?」事實上,不同的皮膚疾病需要搭配不同治療策略,才能真正緩解不適、避免復發。以下彙整常見狗狗皮膚病的治療方式與照護重點:

  • 跳蚤、壁蝨叮咬:預防最關鍵,應定期使用預防藥物。若狗狗已被叮咬,可使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減輕搔癢與炎症。若合併細菌感染,可能需搭配抗生素治療。
  • 細菌、黴菌感染:治療多以含抗菌或抗真菌成分的藥用洗劑為主,必要時可搭配外用抗生素控制感染。
  • 脂漏性皮膚炎:屬於皮脂分泌異常所引起的皮膚病,常使用含硫磺、水楊酸或抗黴菌成分的洗劑調節油脂、減少皮屑與搔癢。
  • 食物過敏:初期可使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緩解症狀,關鍵在於找出並避開過敏原,通常需透過食物排除試驗逐步釐清。
  • 異位性皮膚炎:慢性且易反覆的過敏性皮膚病。治療以控制症狀為主,常用抗組織胺、類固醇與抗生素。嚴重時,獸醫可能會採用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,並搭配保濕洗劑維持皮膚防禦力。
  • 內分泌性皮膚病: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問題,需透過補充甲狀腺素等方式調整體內平衡,改善皮膚健康。
  • 自體免疫性皮膚病:由免疫系統異常攻擊皮膚所引起,治療主要依賴類固醇與環孢素等免疫抑制劑來控制反應。

狗狗皮膚病的預防與飲食建議

想要減少狗狗反覆搔癢、脫毛或皮膚發炎等問題,日常保養與營養補充就是第一步,從均衡飲食到環境清潔,只要多留意幾個關鍵細節,就能有效降低皮膚病發生的風險。

一、如何透過飲食幫助維持狗狗的皮膚健康?

營養是狗狗皮膚與毛髮健康的基礎,以下為幾種有助皮膚修復與強化的關鍵營養素與來源:

  • Omega-3 脂肪酸:具有抗發炎作用,有助於改善狗狗皮膚乾燥、搔癢等問題。常見食物來源包括鮭魚、鮪魚、亞麻籽與奇亞籽。
  • 維生素E:是一種抗氧化劑,能保護皮膚細胞免受自由基傷害,有助於延緩皮膚老化。來源包括藍莓、地瓜、鮭魚及青花菜。
  • 維生素A:有助於維持皮膚細胞健康與修復功能,是強化皮膚屏障的重要營養素。常見來源有紅蘿蔔、南瓜、蛋黃、番茄與動物肝臟。
  • 維生素B群:參與皮膚與毛髮的新陳代謝,有助於維持正常皮膚機能。主要食物來源包含蛋類、香蕉、芒果、紅蘿蔔與玉米粒。
  • 鋅:能促進皮膚修復與傷口癒合,對維持皮膚結構與免疫功能至關重要。建議從南瓜籽、芝麻、紅肉、全麥類與牡蠣中攝取。
  • 蛋白質:是皮膚與毛髮的主要構成成分,足量且多樣化的蛋白質攝取,有助於維持皮膚彈性與整體健康。常見來源包括雞肉、牛肉、羊肉與豬肉等。

二、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狗狗皮膚病?

除了飲食外,生活環境與照護習慣也會直接影響狗狗的皮膚狀態:

  • 提供均衡飲食:確保攝取足夠營養,有助強化皮膚防禦力。
  • 保持環境清潔:定期清洗床墊、玩具、碗盤,降低細菌與過敏原累積。
  • 定期驅蟲預防:使用預防跳蚤、壁蝨等外寄生蟲藥物,避免叮咬引發皮膚炎。
  • 適度洗澡與護理:依皮膚與毛髮狀況選擇洗毛精,避免過度清潔破壞油脂層。
  • 補充皮膚保健營養素:選用含有Omega-3、維生素E或植物萃取的保健食品,強化皮膚屏障與抗敏能力。

 

結語:專業醫療搭配日常保養,為狗狗打造強韌毛皮防護力!

狗狗的皮膚病治療需根據診斷精準對應,單靠觀察無法自行處理。除了積極配合獸醫治療,飼主也可從日常保濕清潔、營養補充等方式,幫助維持皮膚屏障、減少復發機率。

若對狗狗皮膚保養還有任何疑問,歡迎隨時私訊奧沛OurPet 👉 [官方客服Line]

 

常見問題快速FAQ|狗狗皮膚問題你該知道的事

Q:我的狗狗一直抓癢,是什麼原因?
A:狗狗搔癢的原因很多,常見包括皮膚病(如跳蚤、壁蝨叮咬、細菌或黴菌感染、食物過敏、異位性皮膚炎等)、 環境過敏原(例如塵蟎、花粉)或內分泌失調。若狗狗長期搔癢、舔舐或啃咬皮膚,建議盡快就醫, 確認病因,避免抓破皮膚引發感染或惡化。
Q:狗狗的皮膚病會傳染嗎?
A:部分皮膚病具有傳染性,例如由黴菌、細菌或寄生蟲(跳蚤、壁蝨)引起的疾病, 可能傳染給其他狗狗,甚至人類。若狗狗患有傳染性皮膚病,應避免與其他寵物接觸, 接觸患部後請務必洗手。但像是脂漏性皮膚炎、食物過敏等非感染性疾病,則不具傳染性, 獸醫會根據病情進行評估並提供適當的處理建議。
Q:要怎麼預防狗狗皮膚病?
A:日常預防重於治療,建議從以下幾點著手:
  • 提供均衡營養,包含 Omega-3、維生素與高品質蛋白質
  • 維持居家清潔,減少塵蟎、黴菌等過敏原
  • 定期使用預防性驅蟲藥,避免跳蚤、壁蝨叮咬
  • 洗澡使用適合膚質的寵物專用洗毛精
  • 定期檢查皮膚與毛髮狀況,及早發現異常
如有任何疑問,建議向獸醫諮詢,並依照狗狗的年齡、品種與健康狀況,調整照護方式。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